思维导图
①中焦湿气重,论治总则
中焦湿气重辨证论治,②中焦湿寒③中焦湿热,④中焦寒热错杂症状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
图片
一,中焦湿气重了论治总则,中焦在中医理论中主要指脾胃所在的部位,中焦湿气重多因脾胃运化功能失常、水湿内停所致。以下是其常见症状:
(一),核心症状
1. 脾胃消化系统症状
- 食欲异常:食欲减退,甚至厌食,看见食物没有兴趣。
- 消化不畅:进食后腹胀明显,打嗝、反酸,大便黏腻不成形(粘马桶),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。
- 口中异味:口黏、口淡,或有酸腐味,舌苔厚腻(多为白腻或黄腻)。
2. 全身困重表现
- 肢体困重:身体沉重乏力,四肢酸懒,活动后更觉疲倦。
- 精神状态:嗜睡、头重如裹,白天易犯困,注意力不集中。
3. 其他伴随症状
- 体型变化:痰湿积聚者可出现肥胖,尤其是腹部松软、脂肪堆积。
- 皮肤问题:面部油脂分泌旺盛,易长痤疮、湿疹,或皮肤黏腻不清爽。
- 口渴特点:口渴但不想喝水,或喝水后仍觉口干。
成因与调理方向
- 成因:饮食不节(如嗜食肥甘厚味、生冷黏腻)、缺乏运动、思虑过度等损伤脾胃,导致水湿内停。
- 调理建议:
- 饮食:多吃健脾祛湿食物(如山药、茯苓、薏米、冬瓜),避免油腻、甜腻、生冷饮食。
- 生活方式:适度运动(如快走、瑜伽)促进气血循环;避免久坐久卧,远离潮湿环境。
- 中医干预:可通过拔罐、艾灸(如脾俞、胃俞、足三里穴)或服用健脾祛湿中药(如参苓白术散)调理,需辨证后使用。
若症状持续或加重,建议咨询中医师辨证治疗。
(二)中焦湿气重论治方剂苓桂术甘汤
出处:《金匮要略》
类别:温阳化饮剂
方剂组成与剂量(经典配伍)
表格
药物 剂量(传统比例) 功效
茯苓 12g 健脾渗湿,利水消肿
桂枝 9g 温阳化气,平冲降逆
白术 6g 健脾燥湿
炙甘草 6g 益气和中,调和诸药
现代用法:水煎服,温服(注:剂量需根据体质、病情调整,建议中医师指导)。
功效与主治
- 功效:温阳化饮,健脾利湿。
- 主治:
1. 中阳不足之痰饮证:
- 胸胁支满:自觉胸胁部支撑胀满。
- 目眩心悸:头目眩晕(清阳不升)、心悸(水饮上凌于心)。
- 短气而咳:咳嗽气短,痰白稀,舌苔白滑,脉弦滑或沉紧。
2. 现代应用:慢性支气管炎、心源性水肿、梅尼埃病、慢性胃炎等属脾虚湿停、痰饮内停者。
方解(配伍逻辑)
1. 温阳化饮核心:
- 桂枝:辛温通阳,化气行水,兼平冲降逆(治“心悸”“气上冲”),为君药。
- 茯苓:甘淡渗湿,健脾利水,使饮邪从小便而去,为臣药。
- 桂枝+茯苓:温阳化气与利水渗湿并用,“温化”与“淡渗”结合,主治水饮内停。
2. 健脾祛湿基础:
- 白术:苦温健脾燥湿,助茯苓增强祛湿之力,使脾能运化水湿(“脾健则湿无所生”),为佐药。
3. 调和脾胃善后:
- 炙甘草:益气和中,调和桂枝之辛散与茯苓、白术之淡渗,为使药。
配伍特点:温阳(桂枝)、健脾(白术)、利水(茯苓)三法并用,以温阳化饮为主,健脾祛湿为辅,使中阳振奋,水饮得化,清阳得升,眩晕心悸自除。
用法要点与注意事项
1. 辨证关键:以胸胁支满、目眩心悸、舌苔白滑为辨证要点。
2. 加减变化:
- 痰多咳喘:加半夏、陈皮增强化痰止咳。
- 水肿明显:加泽泻、猪苓加强利水消肿。
3. 禁忌人群:
- 阴虚火旺(舌红少苔、口干咽燥)或湿热内盛(苔黄腻、小便黄)者忌用。
- 实热证、津液不足者不宜,以免温燥伤阴。
4. 服药调护:服药期间忌生冷、油腻食物,宜清淡饮食;若出现口干、舌红等伤阴表现,需减量或配伍滋阴之品。
经典原文参考
《金匮要略》:“心下有痰饮,胸胁支满,目眩,苓桂术甘汤主之。”“夫短气有微饮,当从小便去之,苓桂术甘汤主之。”
提示:本方为治疗“痰饮病”的代表方,需结合体质辨证使用,建议在中医师指
图片
二,中焦湿气重辨证论治
湿气大部分是有脾虚产生的。脾虚生湿,就是“土不制水”造成的。湿阻中焦(中焦就是脾胃所在位置)主要表现为:脾胃气机升降失常。中医讲人体活动就是气机的活动。如果这个气机受阻的话,就会产生一系列问题:
①胃气不降:它可以出现胃脘饱胀,嗳气,或食欲不振!②脾气不升:它可以出现头昏蒙蒙的,四肢无力,人很倦怠!脾清气不升的另一个表现:大便异常,挂便池子。气机不顺,治疗方剂升降散升降散
【组成】
白僵蚕(酒炒)6g、蝉蜕3g、广姜黄(去皮)3g、川大黄(酒洗)12g
【功效】
升清降浊,散风清热,活血解毒。
【方解】
- 白僵蚕:辛咸性平,升阳泄热,祛风解痉,为君药。
- 蝉蜕:甘寒轻清,透疹利咽,散风清热,助君药升阳透邪,为臣药。
- 广姜黄:辛苦温,行气活血,通络止痛,佐君药调畅气机。
- 川大黄:苦寒沉降,泻热通便,荡涤热毒,为使药。
四药合用,升清降浊,调畅气机,共奏表里双解、气血同治之效。
【用法】
- 上药共研细末,以水或黄酒调服,或作汤剂水煎服(大黄后下)。
- 现代临床可随证加减,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、急性咽炎、猩红热等属疫毒内郁、气血壅滞者。
【注意】
脾胃虚寒者慎用,孕妇及体质虚弱者遵医嘱。
③湿热的话,他可以出现头面部油多!脸上容易长痘!
④湿邪具有流动性,中焦有湿,下焦常有湿!下焦有湿的话:小便浑浊,阴囊潮湿!
湿气在中焦治法:苦温燥湿法。上焦有湿芳香化湿法!中焦有湿苦温燥湿法!下焦有湿淡渗利湿法!所以,⑤湿气在中焦,中焦湿寒,苦温燥湿法,用药:平胃散,二陈汤,香砂六君丸,藿朴夏苓汤。常用中药:苍术,半夏,陈皮,草果!⑥中焦湿热症:治法用凉性的药,清热利湿法!常用方剂蒿芩温胆汤,秦艽温胆汤,茵陈蒿汤,黄芩滑石汤!⑦中焦寒热错杂型,既有寒又有热,用和解方:半夏泻心汤,黄连干姜汤甘露消毒汤,乌梅丸。中焦湿寒,方剂平胃散,二陈汤,香砂六君丸,藿朴夏苓汤。以下是四方的剂量、功效、方解及用法精简总结(注:剂量需遵医嘱,根据体质调整): 1. 平胃散 组成:苍术15g、厚朴9g、陈皮9g、炙甘草4.5g(原方剂量,现代常用量需辨证)。功效:燥湿运脾,行气和胃。方解: - 苍术:燥湿健脾,为君药。 - 厚朴:行气消胀、化湿除满,为臣药。 - 陈皮:理气和中、燥湿化痰,为佐药。 - 炙甘草:调和诸药,兼补脾和中,为使药。用法:水煎服,用于湿滞脾胃证(脘腹胀满、舌苔白腻等)。 2. 二陈汤 组成:半夏15g、橘红15g、白茯苓9g、炙甘草4.5g(原方剂量)。功效:燥湿化痰,理气和中。方解: - 半夏:燥湿化痰、降逆止呕,为君药。 - 橘红:理气行滞、燥湿化痰,为臣药。 - 茯苓:健脾渗湿,助化痰之源,为佐药。 - 炙甘草:调和脾胃,为使药。用法:加生姜、乌梅煎服,用于湿痰证(咳嗽痰多、恶心呕吐等)。 3. 香砂六君丸 组成:木香、砂仁、党参、白术、茯苓、陈皮、半夏、炙甘草(中成药,剂量按说明书)。功效:益气健脾,和胃止痛。方解: - 四君子汤(党参、白术、茯苓、甘草):益气健脾,为基础。 - 木香、砂仁:行气止痛、化湿和中,增强理气之功。 - 陈皮、半夏:燥湿化痰、降逆止呕,助和胃之力。用法:口服(水丸或片剂),用于脾胃气虚、湿阻气滞证(腹胀、嗳气、便溏等)。 4. 藿朴夏苓汤 组成:藿香6g、厚朴6g、法半夏6g、赤茯苓9g、杏仁9g、生苡仁12g、白蔻仁3g、猪苓9g、淡豆豉9g、泽泻9g(原方剂量)。功效:宣湿温表,化气利湿。方解: - 藿香:芳香化湿、解表和中,为君药。 - 厚朴、法半夏:燥湿行气、降逆和中,为臣药。 - 杏仁:宣利肺气,通调水道;白蔻仁、苡仁、猪苓、茯苓、泽泻、豆豉:渗湿化浊,共为佐使。用法:水煎服,用于湿温初起(身热不扬、胸闷苔白腻等)。 注意事项: - 四方均含燥湿药,阴虚火旺者慎用。 - 孕妇、年老体弱者需遵医嘱,不可自行用药。 - 服药期间忌生冷、油腻食物。中焦湿热症:方剂蒿芩温胆汤,秦艽温胆汤,茵陈蒿汤,黄芩滑石汤以下是四方的剂量、功效、方解及用法总结(注:需根据体质、病情调整剂量,建议在医师指导下使用):
1. 蒿芩温胆汤
组成:青蒿6-9g、黄芩6g、法半夏6g、竹茹9g、陈皮6g、茯苓9g、枳壳6g、碧玉散(滑石、甘草、青黛)9g(包煎)。
功效:清胆利湿,和胃化痰。
方解:
- 青蒿、黄芩:清透少阳胆热,为君药。
- 法半夏、竹茹:降逆化痰、和胃止呕,为臣药。
- 陈皮、枳壳:理气化痰;茯苓、碧玉散:利湿清热,共为佐使。
用法:水煎服,用于少阳湿热证(寒热如疟、胸痞呕恶、苔黄腻等)。
2. 秦艽温胆汤(注:可能为笔误,常见为含秦艽的方剂,如秦艽扶羸汤等,以下以 秦艽鳖甲散 为例,供参考)
组成:秦艽、鳖甲(醋炙)、地骨皮各30g,柴胡60g,青蒿、知母各15g,乌梅1个。
功效:滋阴养血,清热除蒸。
方解:
- 鳖甲、知母:滋阴清热,为君药。
- 秦艽、柴胡、青蒿:祛风除湿、和解退热,为臣药。
- 地骨皮:清虚热;乌梅:敛阴止汗,共为佐使。
用法:加生姜煎服,用于虚劳潮热(骨蒸盗汗、咳嗽乏力等)。
3. 茵陈蒿汤
组成:茵陈18g、栀子9g、大黄6g(原方比例)。
功效:清热利湿退黄。
方解:
- 茵陈:清热利湿、利胆退黄,为君药。
- 栀子:清热降火、通利三焦,为臣药。
- 大黄:泻热逐瘀、通利大便,使湿热从下而去,为佐药。
用法:水煎服,用于湿热黄疸(身目俱黄、腹满便秘、苔黄腻等)。
4. 黄芩滑石汤
组成:黄芩9g、滑石9g、茯苓皮9g、大腹皮6g、白蔻仁3g、通草3g、猪苓9g。
功效:清热利湿,宣畅气机。
方解:
- 黄芩:清热燥湿,为君药。
- 滑石、茯苓皮、猪苓、通草:利湿通淋,为臣药。
- 大腹皮、白蔻仁:行气消胀、化湿和中,为佐药。
用法:水煎服,用于湿温病(身热不扬、胸痞泄泻、舌苔黄腻等)。
注意事项:
- 苦寒药易伤脾胃,中病即止,不宜久服。
- 阴黄(寒湿黄疸)、虚证发热者忌用。
- 孕妇及脾胃虚弱者需遵医嘱。
中焦寒热错杂型方剂,半夏泻心汤,黄连干姜汤,甘露消毒汤,乌梅丸。以下是四方的剂量、功效、方解及用法总结(需经中医师辨证后使用,剂量需根据病情调整): 1. 半夏泻心汤 组成:半夏12g、黄芩9g、干姜9g、人参9g、黄连3g、大枣4枚、炙甘草9g。功效:寒热平调,消痞散结。方解: - 半夏:散结消痞、降逆止呕,为君药。 - 干姜、黄连、黄芩:干姜温中散寒,芩连清热燥湿,辛开苦降调和寒热,为臣药。 - 人参、大枣、炙甘草:益气健脾,调和脾胃,为佐使。用法:水煎服,用于寒热错杂之痞证(心下痞满、呕吐下利、苔腻等)。 2. 黄连干姜汤(注:常为半夏泻心汤化裁,或指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) 组成:黄连3g、干姜3g、黄芩3g、人参3g。功效:辛开苦降,清热止呕。方解: - 黄连、黄芩:苦寒清上热,止呕逆。 - 干姜:辛热温下寒,暖脾胃。 - 人参:益气补虚,调和寒热。用法:水煎服,用于上热下寒证(呕吐拒食、下利腹痛等)。 3. 甘露消毒汤(甘露消毒丹) 组成:滑石15g、茵陈12g、黄芩9g、石菖蒲6g、川贝母5g、木通5g、藿香4g、连翘4g、白蔻仁3g、薄荷3g、射干3g。功效:利湿化浊,清热解毒。方解: - 滑石、茵陈、木通:清热利湿,为君药。 - 黄芩、连翘:清热解毒;菖蒲、蔻仁、藿香、薄荷:芳香化湿、行气化浊,共为臣药。 - 川贝、射干:清热利咽、化痰散结,为佐使。用法:水煎服或散剂冲服,用于湿温疫毒(发热身困、咽肿黄疸、舌苔黄腻等)。 4. 乌梅丸 组成:乌梅300枚、细辛6g、干姜15g、黄连12g、当归6g、炮附子6g、蜀椒3g、桂枝6g、人参6g、黄柏6g。功效:温脏安蛔,寒热并用。方解: - 乌梅:酸能安蛔,生津止渴,为君药。 - 黄连、黄柏:苦寒清热,下蛔杀蛔;干姜、附子、桂枝、细辛、蜀椒:辛热温脏祛寒,共为臣药。 - 人参、当归:益气养血,调和诸药,为佐使。用法:蜜丸吞服(现代多作汤剂),用于蛔厥证(脘腹阵痛、呕吐蛔虫、寒热错杂)及久痢久泻。 注意事项: - 湿热实证、阴虚火旺者慎用含辛热药的方剂。 - 孕妇及年老体弱者需遵医嘱,乌梅丸含附子等有毒药物,需严格控制剂量。 - 服药期间忌食生冷、油腻及不易消化食物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股票配资大全,配资网上炒股配,专业炒股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